背景
备份策略指确定需备份的内容、备份时间及备份方式。
一、缺乏统一的备份策略
一是备份日程表。
IT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各个信息化方案(如数据库、文件服务器等等)的数据量、数据增量、备份窗口等因素,制定可行的备份日程表。在制定备份日程表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备份日程表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确认下来,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比较多的情况下。这方便后续的追踪。其次备份日程表可能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如可能在某天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来大规模的更新,此时就需要做一个临时的完全备份。相关的信息需要在日程表中反映出来,以利于后续的维护。最后是日程表中要反映一些特定的日期。如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会有十一、年假等长假。这些假期中由于长期没有人员,容易出现断电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能够在放假之前对数据进行一次完全备份,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因素都应该在备份日程表中反映出来,以免到时候漏掉。
二是规划系统备份的时间。
由于备份时会耗用比较多的资源,如服务器的内存、CPU资源。进行远程备份时,还会占用带宽等等。为此对于数据备份的时候也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特别是有多个系统的数据都要进行远程备份时,最好在时间上能够错开,以提高备份的效率。如可以先估计一下某个应用备份的时间,然后可以在空闲时段内进行分段备份。建议最好能够将备份的时间设置在企业下班后。此时访问系统的人员会少的多,甚至一个用户也没有。此时进行数据备份,即使耗时比较长,也不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培训
在灾难恢复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有些企业缺乏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笔者在跟企业一些的IT人员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项目管理员人对于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措施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清楚在数据还原之前测试的重要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会给后续的数据恢复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没有对备份的数据不定时的进行恢复测试
备份的数据是否可用呢?很多系统管理员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备份文件不会出现问题。结果呢,等到真的需要用到备份文件时,才发现备份文件损坏了,无法使用。此时以前的一些工作就都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
四、忽略了硬件设备的检查
有些项目管理员会犯顾此失彼的毛病。如可能非常重视数据备份文件的安全性,但是却忽略了硬件设备的问题。虽然说通常情况下,只要系统正常运行,硬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某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就可能对硬件出现损害。此时就需要着重检查一下硬件是否出现故障。
为了保障硬件设备工作正常,最好能够在数据备份设备上设置一些报警系统。如当备份设备如硬盘上出现坏扇区时能够自动报告给管理员,或者当存储空间快耗竭时自动报告。这些报警措施可以简化硬件设备的监督工作。
总之对于数据灾难恢复策略来说,备份文件、软件、硬件一样重要,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项出现故障时,就可能导致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无法正常恢复数据。为此这四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员必须一一的落实下去,切不可马虎了事。
常见的备份策略类型
常见的备份策略有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三种类型。作以简单介绍:
1、完全备份(Full Backup):
每次对数据进行完整的备份。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情况时,完全备份无需依赖其他信息,即可实现100%数据恢复,其恢复时间最短且操作最方便;
2、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只有那些在上次完全备份或者增量备份后被修改了的文件才会被备份。优点是备份数据量小,需要的时间短,缺点是恢复的时候需要依赖之前的备份记录,出问题的风险较大;
3、差异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备份那些自从上次完全备份之后被修改过的文件。因此从差异备份中恢复数据的时间较短,因为只需要两份数据——最后一次完全备份和最后一次差异备份,缺点是每次备份需要的时间较长。
关于作者
** 珠峰
WEB开发与管理相结合,注重技术与应用结合。现居上海。